骑兵具有这种灵活机动、快速反应的特点,故被作为机动兵力安排在二号坑的侧翼及后部,便于随时出击。陶马的雕塑与烧制比陶俑更难,庞大的体形给雕塑和烧造带来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辛勤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地烧造了众多的陶马,给后代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步兵俑
步兵俑是1、2、3号兵马俑坑内数量最多的兵种,总数约6000件。依据编制不同,可将俑坑内出土的步兵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另一类是单独编制的独立步兵俑。若以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以职位高低分,则有一般战士和军吏两类。
轻装步兵俑,俗称袍俑。这种俑装束轻便,不戴头盔,身上未披挂铠甲等防护装备,仅着软袍。此类俑多位于军阵前锋或四边(即阵表),因其行动轻捷,便于灵活调动,可出其不意地冲击敌军。如1号俑坑东端出土的轻装步兵俑,身穿长及膝部的交领右衽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至膝盖的短裤,腿扎行縢,脚穿方口齐头翘尖浅履,履带紧紧系结于足腕,头上绾着圆丘形发髻。轻装步兵在西方兵史上是一种装备轻、自成兵种的步兵。古代西方的轻装步兵,一般只担负作战中的辅助任务,而不作为主力部队使用。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1号坑正面三排的前锋部队,皆着战袍,第2、5、7、10过洞中的车前步兵及2号坑中的立射步兵俑,均属于轻装步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秦出轻兵击之”的记载,说明秦时已有“轻兵”单独编列,自成体系,轻装步兵俑中还发现有具军吏身份的陶俑,这种陶俑目前只出土两件,一件为头戴单板长冠的下级军吏,另一件为头戴双板长冠的中级军吏。军吏俑的装束除冠饰外,与轻装士兵俑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