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烧工艺

 

陶俑、陶马因部位的不同,胎质厚薄不均,薄的地方仅1—2厘米,而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0—20厘米。加之陶俑、陶马体型较大,这就为焙烧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使形体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马受火均匀,骑兵俑秦代的工匠们在制造工艺上采取很多措施。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产生焙烧困难,在陶俑制作中,工匠们尽量减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摆和腿、脚等部位,泥层厚达10—20厘米,而躯干部分的胎厚仅2—4厘米,这样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烧结,而下部的衣摆、腿和脚等部位烧不透,产生夹生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匠们将俑腿制成空心,在衣下摆部位的内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棱,在泥棱上覆盖大块泥片作衣的外表,将下摆制成空的内外两层。这些措施有利于陶俑、陶马各部位受火均匀,烧结的时间大体相近。
  为了使陶俑、陶马在焙烧过程中通气流畅,不致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马适当的部位还留有通火、透气的孔眼。如在陶马腹部左右两侧留有一个10厘米直径的圆孔,使火焰可以通过圆孔均匀进入马的体腔内。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气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两个圆孔,或在陶俑头顶开一个径约1—1.5厘米的圆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匀,排气方便。
  秦兵马俑的烧制成功,足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制陶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