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陶制品原料的选择和烧制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天工开物》记载:“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并且要“调践熟泥”。说明古人在选取陶制品原料时,要求掘地二尺,取无沙的粘土。原料选好后,还要泡制成熟泥,方能制坯成型。若原料不细,则土粒不密实,泡制不精,满布气孔,影响成型。即使烧成后,成品也粗糙而无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胎壁,一般厚约2—4厘米,最厚的地方达10—20厘米。陶俑、陶马的胎壁泥质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泥质细密、均匀,内层泥质较粗,掺和有颗粒均匀的白色砂粒。制作兵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黄褐色土,选取的陶土在使用前还经过了晒干、碾轧、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杂质,使陶土细腻可塑,达到雕塑制作的要求。为了增强兵马俑的机械强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马不仅易于成型,而且不会因受高温而扭曲变形或膨胀炸裂,秦代的工匠们在陶土中掺杂了经过精心筛选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马的烧制与砖瓦陶器一样,其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谈及古代烧制砖瓦时说:“凡柴薪窑,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火转锈,凡火候少一两,则锈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坼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这说明掌握火候在焙烧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烧制的成品表面无光泽而且内部也不能烧结,变成夹生的“嫩火砖”,温度过高不是炸裂就是变形。只有烧成的温度恰到好处,才能使烧制品色纯、质坚、形正。兵马俑焙烧的温度,大致在950—1050℃之间,和我国古代陶器的烧成温度是相近的,说明对陶俑烧制火候已经掌握得相当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