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汉族,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
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大臣、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讲学于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起家靖安主簿,迁国子正。有感于靖康之变,遍访勇士,商议恢复中原大略。淳熙十三年(1186年),上奏孝宗治国策略,授将作监,遭给事中王信驳斥,提举台州崇道观。返回故乡,居于象山书院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升任荆门军知军,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陆九渊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嘉定十年(1217年),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说、“发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个人”、“践履工夫”等,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上承孔孟,下启王守仁,形成“陆王学派”,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概述图来源)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8]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8月,公示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被捕牺牲。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盛中国的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从事声乐。他们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其中十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九人拉小提琴。盛中国是长子。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五岁开始随父学琴,七岁第一次公开演奏,九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向全国广播,听众大为倾倒,称赞他是“天才琴童”。1954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举行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的音乐会上,在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协奏声中,他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Mozart)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他参加全国音乐周,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演奏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深得音乐界的好评和重视。
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荣誉奖,受到比赛评委会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好评。回国后,曾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并去澳大利亚等国演出。1964年回国后,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
盛中国与国外签有许多演出合同, 1980年,他到澳大利亚的六个城市举办了十二场音乐会,演出轰动了整个澳洲,成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1987年开始,盛中国每年都去日本演出,并将演出所得的一部分捐赠给世界各国留学生作医疗基金,日本政府授予他“文化大使”的称号。由于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外务大臣表彰奖。 与此同时,他经常到国内各大学演讲,积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在2002年湖南卫视《名人本色》节目中,盛中国自称是最著名的“临川才子”之一。
数十年来,他曾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名曲。
他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十多张唱片以及CD、12盒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马端临(约1254~1323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右丞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马端临(约1254年—1323年) 宋末元初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字贵与,号竹洲。父廷鸾,为宋右丞相。幼受家训,并从朱熹后学曹泾问学。威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不仕,后为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编成《文献通考》,总汇宋宁宗以前历代典章制度,以类相从,原始要终,指出其沿革。尤承郑樵“会通”之意,申论历代“变通张弛之故”,说明典章制度演变之历史联系。反对“灾祥”之说,主张对史事与人物持客观态度,反对违反“实录”的褒贬观点。在史学史上,开启由文献编纂转为历史研究之端绪。尚著有《多识录》《义根守墨》等,均佚。
马端临是中国宋末史学家。字贵与。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马廷鸾为南宋右丞相,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以忤贾似道归里。端临侍父家居,博极群书。咸淳年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不仕,历30余年专心著述《文献通考》。父卒后,教授乡里,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
文献通考
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简称《通考》)348卷,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的典章制度。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加以续修。共分24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作者自创。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
《文献通考》为三通之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即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之子。马廷鸾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博学多才﹐藏书甚富。马端临受父亲的影响﹐并且接触到很多的资料﹐约从三十岁时开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撰成该书。
通典
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也是一部典章制度史,但所分门类失之太宽。马端临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补充。把《通考》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各门再分子目﹐制度史的体例更加细密完备。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是作者的新创。
《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这些史籍记载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叙事中还引用了很多当时臣僚的奏疏和学士名流的议论。这些奏疏﹑议论就是所谓“献”。“献”的意思是“贤者”。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可以订正﹑补充《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该书有清光绪浙江书局刊本传世。
梅汝璈(1904年11月7日—1973年4月23日),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2019年9月25日,梅汝璈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江西省萍乡市南陂小学原校长。
1957年8月,龚全珍随甘祖昌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务农并一直从事乡村教师工作。离休后,又扶贫助学,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群众。著有纪实作品《我和老伴甘祖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切接见龚全珍,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
2013年9月,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4年2月,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同年10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龚全珍当选江西省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12月,龚全珍家庭被表彰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2017年11月,龚全珍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奖项。2019年7月26日,龚全珍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间创作的和归国后摹仿日本画家的人物故事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
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2017年6月5日晚,傅抱石《茅山雄姿》在北京保利上拍,现场以1.45亿元起拍,1.625亿元落槌,加佣金1.87亿元成交。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6年5月10日),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袁州府分宜(今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政治家、权臣。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案发,遭罢职抄家,寄食于墓舍,两年后病死,年八十七。
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何大一,美籍华人何大一,祖籍江西省新余市人,1952年在台湾出生。1993年,他被评为全美24位中排名第十位的亚裔知名科学家。由于他在爱滋病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先后获得了美国“总统奖”、“国家科学奖”、德国“溶格”医学奖等一系列荣誉,被美国国家卫生总署选为爱滋病免疫研究会会员,又担任全美爱滋病研究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纽约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何大一于1991年4月38岁时担任全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艾伦·戴蒙德爱滋病研究中心主任,主管一千二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领导近五十名医学专家。约有3.2万名爱滋病患者,为这座爱滋病研究中心捐助了350万美元。该中心对爱滋病进行科学研究,本着病理与临床研究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对爱滋病患者进行病状探讨和治疗,力求有所改善和突破。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北宋时期大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五鬼之一。
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寺丞、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主张迁都金陵,受到宰相寇准弹劾,出判天雄军。景德三年,寇准罢相后,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促成封禅泰山。深得宋真宗信任。宋仁宗时期,担任秘书监,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二度为相,时人称为“瘿相”。
天圣三年(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葬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况钟(1383-1443年1月30日)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
况钟早年曾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因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并推荐为仪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升迁为礼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正统六年(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最终任职长达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苏州知府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他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他。
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而使其妇孺皆知,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
概述内图片:《吴郡名贤图传赞》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
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邓子龙(1528年—1598年,一说1531年—1598年),江西南昌丰城落星桥茂溪邓村(今江西丰城市杜市镇)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明朝名将、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
邓子龙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又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万历年间,又平定了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万历十一年(1585年)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偏袒军卒导致军卒叛变而被夺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邓子龙参加万历朝鲜战争,于露梁海战中战死。
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他还自题“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在书房匾额上,足见文武双全。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
胡先骕(1894年4月20日-1968年7月16日),男,字步曾,号忏盦,博士,教授,1948年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生于江西南昌,1912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业和植物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中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1968年7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逝世,终年74岁。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20年6月,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师从康普顿教授;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他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
饶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名俭如、字树人,江西临川钟岭人,中国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1922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8),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1922—1929年,任南开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29—1932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从事光谱学研究。1932—1933年,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33—1968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并兼任理学院院长(1936—1949)。1937—1944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4—1947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0月16日 逝世于北京。
欧阳自远(1935.10.9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荣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欧阳自远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其学术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东乡县孝冈镇(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曾安止(1048-109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北宋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县(今丰城市)主簿,后改为彭泽县令。其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为政清廉。
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早年家境贫穷,入不敷出,有时靠典当度日,但其父仍杜门教子,安辞、安止、安中、安强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安止于熙宁六年(1073)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其问,重视发展农业,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断;又以孝道教导县民,“故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后因眼疾严重,弃官还乡。自叹技成无所用,故取号“屠龙翁”。去世后,葬于太和县千秋乡武山南祜仙观后,其墓今存。